藏在“飞蚊”背后的隐形杀手——视网膜裂孔

视网膜是眼球后壁的感光"底片",厚度仅0.1-0.5毫米,却承载着将光信号转化为视觉信息的重任。当玻璃体(眼球内的透明胶状物质)因年龄增长、近视加深或外伤发生液化时,可能牵拉视网膜,导致视网膜的一处全层裂开,一般是由于视网膜有变性区,同时玻璃体的牵拉形成裂孔。

成因

  • 玻璃体后脱离:玻璃体是填充在视网膜内衬的眼后腔的透明凝胶状物质,出生时附着在视网膜上。随着年龄增长,玻璃体会从视网膜上分离,即玻璃体后脱离。大多数情况下,这一过程无害,但若玻璃体与视网膜异常粘连,分离时会异常拉扯视网膜,导致视网膜撕裂。

  • 高度近视:高度近视眼患者视网膜更薄,更容易发生视网膜撕裂。

  • 外伤:眼部受到外力冲击可能导致视网膜撕裂。

  • 家族史:有视网膜撕裂或脱离家族史的人风险更高。

  • 先前的眼科手术:如白内障手术等,可能增加视网膜撕裂的风险。

  • 晶格变性:这种情况会导致周边视网膜变薄,增加撕裂的风险。

症状

  • 突然出现飞蚊症:看起来像是视野中漂浮的小黑点或波浪线。

  • 闪烁的光芒:可能会看到短暂的闪光,尤其是在周边视觉中。

  • 模糊的视野:视力可能会变得不那么清晰或扭曲。

  • 视野中的阴影:感觉像一道窗帘从视野一侧关闭。

治疗

  • 激光手术:使用高能激光将视网膜裂孔的边缘“点焊”到下面的组织上,防止视网膜完全脱离。

  • 冷冻视网膜修复术:将冷冻探针应用于裂孔上方的眼底表面,使裂孔周围形成瘢痕组织,稳定视网膜。

  • 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:向眼睛中心注射气泡,气泡有助于稳定脱离的视网膜,并将其推回到合适的位置,然后通过冷凝或光凝将视网膜的裂孔密封。

  • 巩膜扣带术:将一块硅胶或海绵固定在眼睛的白色巩膜部分,使脱离的视网膜推回原位。

  • 玻璃体切除术:去除玻璃体液,使视网膜外科医生能够更好地接触到视网膜,从而修复裂孔或脱落问题。

对于确诊患者,医生会根据裂孔位置、大小及是否合并脱离制定个性化方案。早期裂孔可通过激光治疗"加固"视网膜,而大面积脱离则需微创玻璃体切割术。

预防

01

定期检查


  • 定期眼科检查:定期进行眼科检查是预防视网膜裂孔的关键措施,尤其是对于高危人群,如高度近视患者、老年人、有视网膜脱离家族史的人群等。通过检查,眼科医生可以及时发现视网膜潜在的裂孔,并及时采取措施,以避免问题进一步发展。

  • 散瞳检查眼底:高度近视患者应每年进行散大瞳孔检查眼底,做到早发现、早治疗。

02

保护眼睛


  • 佩戴防护眼镜:在从事高风险活动,如接触性运动、骑自行车、木工等时,应佩戴适当的护目镜,以防止眼部受到外伤。

  • 避免眼部外伤:注意保护眼睛,避免眼部受到撞击或创伤,因为外伤是导致视网膜裂孔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  • 生活习惯调整

  • 控制用眼时间: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,注意休息,减少眼睛的过度疲劳。

  • 避免剧烈运动:对于高度近视或已存在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人群,应避免剧烈运动,如跳水、蹦极等,这些运动可能会增加视网膜受到牵拉的风险。

03

及时治疗


  • 激光治疗:如果检查发现视网膜周边存在变性区域,如格子样变性等,可预防性地进行视网膜激光治疗,以防止视网膜裂孔的发生

  • 处理无症状裂孔:对于无症状的裂孔,如有盖的裂孔和萎缩性圆孔,通常不需要进行激光治疗,但需要每年复查一次。而对于有症状的裂孔,如出现频繁的闪光感、眼前飞蚊增多等,应及时进行激光治疗

04

注意症状


  • 关注异常症状:如果出现眼前闪光感、大量飞蚊、视野缺损等症状,应立即前往医院检查,这些可能是视网膜裂孔或脱离的早期信号。

05

控制健康状况


  • 管理慢性疾病:控制好糖尿病、高血压等慢性疾病,这些疾病可能会导致视网膜血管病变,进而增加视网膜裂孔的风险。

通过以上措施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视网膜裂孔的发生风险,保护眼睛健康。

免责声明: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。本平台转载文章旨在科普知识学习和分享,无商业用途。本平台发布所有信息均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医生专业医疗指导,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。如本平台发布的所有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,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。若涉及作品内容,图片,版权和其他问题,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。

扫码关注我们


微信公众号

咨询预约



联系电话:010-62381656转6203     
手       机:18612381596
详细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内大街132号(地铁4号线大兴线新街口站A西北口步行121米)
网站地址:https://www.bjzxyykynb.com

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